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HTML5星空

HTML5星空 首页 咨讯 查看内容
HTML 5 一个关于互联网未来的故事
2013-9-28 11:47  admin  查看: 4387   评论: 0

移动互联网的蓝海市场已经由硬件指向了生态系统和更具个性色彩的服务领域,它所要求的还不限于开放,还有个性化、便捷化的使用,而这与HTML 5“跨平台”、“炫酷”和“快捷”等特质不谋而合。

  本刊记者 万琦

  2007年,乔布斯断然拒绝Flash,并预言“互联网的未来属于HTML 5”,大大小小的互联网企业随后开始争相尝试这一掌握未来发展方向的技术。

  然而,这个甫一出世便被乔帮主推到聚光灯下的热门技术,从概念的提出到标准的制定,一路走来却十分不顺。制定者们的理念之争、各大厂商的利益之争、先天条件受限等问题,使得业界对HTML 5的发展前景充满忧虑。2012年可谓是HTML 5多灾多难的一年,W3C与WHATWG因理念不合而分裂,Facebook高调放弃HTML 5,苹果因自身利益放慢HTML 5脚步??这些无疑给前景本就不太明朗的HTML 5蒙上了更多的阴影。

  但互联网的本质就是自由与分享,开放的力量永远大于封闭,2012年年底,W3C宣布规范正式定稿;今年5月份颁布的5.1工作草案,预示着HTML 5标准之争暂告一段落,这一最新的WEB标准的未来也逐渐清晰起来。回观HTML 5坎坷的成长经历,以及最终受到人们的推崇,与其颠覆式的创新以及开放精神是相吻合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还将互联网的自由、开放精神深入到全世界网民的心里。但开放与封闭之间似乎存在着永恒的悖论,随着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各大商业公司的崛起,人们开始为自身利益去割裂、阻断了原本自由、开放互联网。打破垄断和平台限制、让各领域联通起来,成为新一代互联网人的梦想。而HTML 5跨平台、高度兼容的特性使之成为打破局面的最强武器。

  各方角力 命运坎坷

  HTML 5最早的名称是 Web Applications 1.0,是用于取代1999年所制定的 HTML 4.01 和 XHTML 1.0 标准的。2004年,它由Web超文本应用技术工作组(WHATWG)提出,于2007年被万维网联盟(W3C)接纳,二者开始合作组建新的HTML工作团队。

  次年,HTML 5的第一份正式草案公布,W3C曾宣称,“HTML 5是开放的Web网络平台的奠基石。”但其铺设的历程并不顺利,迷茫、猜忌、困惑,以及喋喋不休的争吵陪伴了它从诞生到成长的全部历程。

  相比HTML 5发展局势已然明朗的当下,过去或许用“山穷水复,柳暗花明”来形容更显贴切。而这一切都与标准制定阵营的分化有着直接关联,在长达数年的发展过程中,HTML 5的既面临过很大的挫折,也收获有意外的惊喜。

  矛盾的第一次的爆发导致了WHAT与W3C的分道扬镳。据称,原本HTML 5标准已经在超过90%的协议上达成共识,但在最后的关键时刻,二者宣布因理念不同而放弃合作。其实分歧早在2011年1月就已出现,但最终在协议即将告成的关键时刻破裂。做为激进技术派的WHATWG意图制造一个跟随市场或技术动态的灵活标准,而后者则坚持走传统路线,意欲确立一个固定不轻易更改的标准规范。

  苹果、Mozilla、Opera拥护WHATWG,而W3C则积极拉拢微软,标准制定理念与厂商利益之争夹杂,使得二者的矛盾更加激化。

  在HTML5主要阵地的浏览器层面,加入WHATWG并吸收其创始人伊恩的谷歌Chrome,与加入W3C的微软IE之间的争斗一直没有间断过,尽管总体上IE一直保持着老大地位,但市场份额却一直在下滑,而Chrome在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去年10月,据爱尔兰浏览器市场研究公司StatCounter的统计数据显示,Chrome市场份额已超过微软IE,成为全球第一大浏览器。尽管微软拿出另一家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称其市场份额仍居首位,但明显地其霸主地位遭到了Chrome的挑战。

  争端不仅在W3C与WHATWG之间,WHATWG的内部也存在着矛盾,由于与苹果积怨已久的谷歌进入,两者水火不容之势更影响着HTML 5标准的制定。

  HTML 5标准的制订原本是基于技术开放的原则的,但在具体标准上,作为制订者的各大厂商却一再坚持己见,如视频格式上,就存在着以苹果牵头的MPEG阵营与谷歌牵头的WebM阵营之间的矛盾。谷歌指责MPEG格式为苹果一家专有,如若商业化存在着专利的问题,成为标准违背了HTML 5的开放原则。为与其对抗, 谷歌将Youtube上的所有视频全转为WebM格式。

  2012年出现了HTML 5发展史上最大的失败案例,即Facebook高调宣布放弃HTML 5,其CEO马克·扎克伯格失望地表示,“Facebook 的应用完全依赖 HTML 5 是最大的错误,导致浪费了 2 年宝贵的时间,将来要改为原生应用。”当时HTML 5应用的不够成熟,带给Facebook用户的的确是极差的体验。

  确如乔布斯所言的,未来是Web App的天下,但现阶段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体验的Native App(原生应用、本地应用)才是主流。这位苹果的创始者还曾预言,像HTML 5这样在移动时代中创立的新开放标准,将会在移动设备上获得胜利,PC上亦是如此。

  但昔日力推HTML 5的苹果,现今却因为自身利益,而对HTML 5发展限制诸多。据推测,基于HTML 5的WebApp或将令苹果的经营利润增长在2015年遭受高达30%的损失,iOS原本的封闭系统也将由此被打破。基于此种顾虑,苹果从iOS4.0开始关闭了大量对HTML 5至关重要的API,并在iOS平台上给HTML 5应用开发者设置了重重障碍。

  给移动互联带来新机遇

  历经重重波折之后,去年12月17日,W3C宣布HTML 5规范已正式定稿的消息,而到了今年5月,涵盖了最新近百项修改的HTML 5.1草案正式公布。该草案对HTML和XHTML的标签、相关的API以及Canvas、图像img标签及svg等都进行了改进,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对此,业界反应普遍乐观,认为属于HTML 5的变革时代即将到来。傲游天下科技有限公司CEO陈明杰表示,这个草案“成为一个新的起点,为各大厂商提供了很好的规范,争相支持HTML 5已经成为各大厂商的必然选择。”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3.88亿,网民中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已达到72.2%,手机首次超过台式电脑,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移动互联网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生活和行为习惯,还有更为自由、开放的观念。

  但移动互联网领域一样难以避免地存在封闭和垄断,手机操作系统不是完全封闭的iOS,就是掌控在谷歌手里的安卓,本该逐渐走向开放的移动互联网市场渐渐封闭化。而当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揭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序幕之后,原生App大行其道,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移动互联网的入口角色。但系统平台之间的格局以及版本差异,却掣肘原生App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个以系统为中心的信息孤岛,这些都是与标榜自由、开放的互联网精神背道而驰的。

  HTML 5之所以一经提出便广受业界推崇,甚至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领域改朝换代的利器,很大原因就在于其设计之初就确立的开放原则,基于此原则的兼容、实用与跨平台性,能将App的中心从系统改为用户,打破封闭格局,更好地服务于用户,而这才是移动互联网的真正趋势所在。

  随着标准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硬件设施的发展,HTML 5的跨平台优势开始不仅局限在App的跨平台使用上,基于HTML 5的FireFox OS还有Tizen,都意欲打破早已被Android还有iOS所垄断的操作系统局面。

  在今年移动通信世界大会(MWC)之后,有分析师认为,因为硬件创新上的乏力,当触摸屏、大屏手机已经成为主流后,智能手机引领移动通信和消费者电子行业中心的时代已经开始改变。北京大学教授刘德寰在本届互联网大会上也表示,在现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于手机的消费正在进入无所谓品牌的快时尚时代,“我们会发现原来非常低的比例,像屏幕、外观这些外在的东西,现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就是说以时尚性为核心,而不是以纯设备、技术为核心的点开始大幅上升。”

  换句话说,移动互联网的蓝海已经由硬件指向了生态系统和更具个性色彩的服务领域,它所要求的不仅仅是开放,还有个性化、便捷化的使用,这与HTML 5“跨平台”、“炫酷”和“快捷”等特质不谋而合。

  HTML 5之所以能打破封闭局面,关键在于它能满足人们现阶段的诸多需求:跨平台、多屏的普遍适用、及时更新、还有公开的技术标准,这些优点都是封闭的系统所不具备的,且都已经可以通过目前的技术手段,在每一个浏览器或平台上得以实现。

  变革之际 积极部署

  曾有观点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会打破原有固化的互联网格局;在变革之际,谁能抓住先机,谁就能在其中脱颖而出。而HTML 5无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项关键技术,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互联网相关的大小公司都开始在HTML 5上进行积极部署。

  尽管如此,当然,HTML5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继去年Facebook的高调宣布放弃HTML 5后,广受业界好评的LinkedIn也于今年宣布放弃对HTML 5的探索,回归原生App的怀抱,各式各样的唱衰言论也从未断绝。

  对此,磊友科技联合创始人赵菲表示,类似Facebook这样极度依赖浏览器的应用,当选择HTML 5时,其实是受制于浏览器厂商的,因此不如转而去做客户端,“利用社交网络强大的用户群去占领市场,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纵观未来的发展趋势,他又认为,在Web网络世界真正具有话语权的还是占据广大用户市场份额的浏览器厂商。对于HTML 5而言,浏览器厂商的支持一直是HTML 5得以发展的关键,各方浏览器厂商也的确不断加大对HTML 5的支持力度。

  据《2012年度HTML 5状况及发展形势报告》显示,从全球浏览器市场来看,除开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Chrome、Firefox和Safari这类积极支持HTML 5的浏览器外,曾经的浏览器霸主IE,在IE9之前的版本对HTML 5的支持度都十分低。但在去年,微软开始积极向HTML 5靠拢,从IE9到IE10,对HTML 5的支持度由40%上升到了68%。目前对HTML 5支持度较好的浏览器实际占有量达到了66%,而不支持HTML 5的浏览器份额正逐渐萎缩。

  从国内情况来看,至少有36%份额的浏览器在支持HTML 5。基于开源的Webkit内核的傲游、谷歌、360极速浏览器、搜狗的浏览器的使用率达到了31%,其中360安全浏览器对HTML 5的支持度达到了88%,稳居国内第一。移动浏览器上,由于移动设备更新速度快,且硬件和浏览器支持状况优于PC平台,目前对HTML 5的支持度均高于60%。

  W3C HTML 5中文组主席谢子斌认为,HTML 5标准基本确定后,寻找有效的盈利模式成为其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而游戏是首选的HTML 5商业化应用突破口,极好的跨平台性令其可以轻松实现网页、APK、TV端等应用模式,”。

  在国内外,包括欧朋、UC、触控科技这样走在HTML 5技术前沿的开发商,都在积极研制开发框架和配套工具,并免费提供给中小开发者,极大地便利了HTML5应用开发。

  在操作系统层面,已经有围绕着浏览器内核构筑的FireFox OS等尝试,把HTML 5技术与系统本身相结合,从底层推进HTML 5的发展。北京谋智(mozilla)市场与战略发展总经理过元铮介绍说,FireFox OS首创了动态的HTML5应用搜索Adaptive App Search ,它将世界上现有的HTML 5应用做成一个集合,根据用户提供的大致内容搜索关键词,就能用LBS判断用户所在的具体区域,向其推荐精准便捷的本地化应用。

  而Intel和三星合作推出的Tizen,也是基于HTML 5的操作系统。据Intel软件与服务事业部市场总监陈绪介绍,Tizen结合了Limo和Linux操作系统的长处,并且内建了基于HTML 5和W3C的标准web开发环境,可以跨平台为设备研发应用程序。也能在同一终端上运行多种不同的OS,这无疑能充分展现HTML 5的开放以及跨平台特性。也为应用程序开发者们提供了一个稳定且灵活的开发环境。

  HTML 5主宰互联网未来

  在应用层面,基于HTML 5的Web App终将会成为人们移动上网的首选,因为未来的浏览器主要呈现的并不是内容,而是应用程序,人们可以根据需要,直接浏览器上搜索并应用程序,而不用单个进入应用程序界面享受服务。

  当然,这是未来的一个理想状况。在当下,原生App、Web App还有基于原生App技术与HTML 5技术混合的hybirdApp依然将维持共生共存的局面。而它们要想取得长足发展,良好的用户体验、遵循用户的使用习惯是其发展的关键。

  在操作系统层面,尽管目前iOS和Android占据主导地位,基于HTML 5的开放性OS尚处于初次尝试阶段,不过历史早已证明,在以开放自由精神主导的互联网,没有壁垒是不可攻破的,诸如微软、Intel等曾经的寡头已经走下神坛,而新的垄断者将面临着同样的挑战,未来的操作系统,必将会是开放且极富个性化的。

  现阶段HTML5的发展主要还存在二个问题,一个是一些新的提案还没能确定下来,比如说一个叫WEBAPC的技术,它可以实现直接通过网页的视频聊天,但是在标准上还没有统一,所以没有很好的实现,这其实就是普遍被人们提及的碎片化问题。第二个问题,以微软的IE为代表,在PC端上还有一些对HTML5支持非常不好的旧浏览器的版本,但是却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同样也成为HTML5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时至今日,HTML5被执行情况是不容乐观的,根据MAMA工具分析,完全符合W3C标准的只有4.13%的网站,其他50%的网站虽然都在HTML中标示自己符合W3C标准,但实际上在具体网站建设中很少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无论如何,标准的兼容的Web符合互联网生态圈的整体利益,只有标准制订者和行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令HTML5的标准满足行业不断发展的需求,标准才会被更多的人认同和采用W3C。

  而目前看起来令人担忧的HTML5碎片化问题,在谢子斌看来,其实这有好处也有坏处,它说明HTML5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原本只是想用来解决一些页面上的基本(如视频格式)问题,但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有人提出好的思路和方案,标准在吸收了很多新的内容之后得到了很大的扩充,仍旧统称为HTML5。

  过元铮的观点和谢子斌不谋而合,“我认为在火狐的OS上了碎片化问题肯定也会出现,因为什么都是完全开放的,谁都可以拿去用,大家都利用这些又开放出一些新的东西,都分享出来的话,差异化就出现,碎片化问题也就来了,这其实是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

  任何一种技术的推广,都是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力量,一个是用户,第二是各类商业公司,第三是技术机构,HTML 5的推进同样并不是某一群人的功劳,而是一个整体的趋势。尽管当初的制定者曾经因理念分歧而分裂,但并不会过多地阻碍HTML 5的发展,因为两个标准制订组织中最活跃的成员几乎是同一批公司员工,而他们正是HTML 5最主要的推动者。尽管标准会有不同,但WHATWG维护的living standard给行业提供一个相对激进的试验场,而W3C为行业提供一个成熟稳定且得到免费授权的标准版本

更多资源及Java+大数据个人原创视频,
可关注本站官方公众号观看:
快讯

     京ICP备14042305号

html5star team © 2012-2013 html5星空 Comsenz Inc.

GMT+8, 2020-9-19 23:05 , Processed in 0.174739 second(s), 32 queries .

返回顶部